cover_image

彩虹青年自我探索 | 身份认同

CW多棱镜 CW多棱镜 2024年07月15日 14:58


图片

作者 | 墨不浊

制作 | 刀刀

图源 | 网络


#身份认同#


#性与性别光谱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使用SOGIESC(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Identity and Expression, and Sex Characteristics)这一英文缩写组合定义性与性别光谱。SOGIESC指的是我们自己对于自我的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 SO)、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 GI)、性别表达(Gender Expression, GE)和性特征(Sex Characteristic, SC)四维度的感知和表现。性少数群体则可以定义为在以上任意一个维度属于少数群体的所有人。

也就是说,SOGIEC是自我性/别表达的各个维度;LGBTQIA+是具体的表达,包含了性倾向(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无性恋,Lesbian、Gay、Bisexual、Asexual,LGBA)、性别认同 (跨性别者和性别酷儿,Transgender、Queer,TQ)、性特征(间性,Intersex,I),但是仍然不能够覆盖到所有的性少数群体。

图片


#性倾向

性倾向就是性取向,指个体在性欲上和情感上持久地被某种性别的人所吸引。这个定义有两个重点:一是这种吸引需要是持久的、二是性行为不决定性倾向。

性倾向是心理的事情,性行为是行为的事情。比如,有短期的与同性的性行为,不能说明你是同性恋,可能有其他各种原因;有长期的与异性的性行为,也不能说明你是异性恋,可能是你所在的文化要求任何人都必须与异性结婚,必须生孩子、生男孩,甚至是多子多孙。

性倾向的具体情形可以包括:仅可被异性吸引(异性恋)、仅可被同性吸引(同性恋)、同时被异性和同性吸引(双性恋)、对任何性别都可能产生性吸引(泛性恋)、对任何性别的人都没有性欲望(无性恋)、不确定被哪种性别所吸引(正在探索)。

性倾向上的不同,是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呢?尚无定论。

图片


#指派性别 & 性别认同

指派性别(Sex assigned at birth)是在婴儿出生时,通过检查其外在的生理特征以确定的法定性别。指派性别不完全等于生理性别,间性人及其他非常规性特征者往往会由家族及主治医师决定其法定性别。指派性别带着刻板的性别期望,即未来的性别认同会将伴随理想的、指定的第二性征与抚养方式一同发展。

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指一个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认为自己属于某个性别。认同自己的指派性别的人是顺性别者。不认同自己的指派性别的人是跨性别者,跨性别者中也分为跨性别女性(即指派性别为男、性别认同为女,Male-to-Female,MtF)、跨性别男性(即指派性别为女、性别认同为男,Female-to-Male,FtM)与非二元(性别认同既非男性也非女性,这其中存在更多的选择详见“非二元性别伞”)。位于中国广州的“跨儿心理小组” 参考美国心理学会的相关定义,选定含义最接近、包容性最广、污名化最少的“跨儿”一词作为对trans people / transgender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的统称。

图片
图片


#性别表达

性别表达指一个人通过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等外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性别。

如果你自我认同为男生、衣着和举止像女生,或者如果你自我认同是女生、打扮和做派像男生,那么你就是性别表达上的少数群体。

通过一个人的性别表达推测他的性别认同是不靠谱的、推测他的性倾向是更不靠谱的。比如说,穿男装的女生,显然并不都觉得自己生错了性别。穿女装的男生,也并不是都想变成女性,有些人这样穿是出于工作需要,比如反串表演;也可能是表达自己的审美观,或者是反对二元划分的态度,他们可能喜欢异性也可能喜欢同性。


#性特征

性特征指的是自己与性别相关的生理特征(如第一性征、第二性征),大部分群体为单一的性特征(均为女性特征或均为男性特征),少数人既拥有一部分男性特征也拥有一部分女性特征——人类的性征无法准确落入单纯二元的范畴之中,生物世界的复杂性远远不是XX和XY这两种染色体组成就能囊括的。


在医学上,以 「间性人」 概念表述所有三种混合了男女生理性特征的“亚性别”,包括:

1.两性人或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s),即兼有睾丸和卵巢的人;

2.男性假两性人,即兼有睾丸和部分女性生殖器官,但没有卵巢的人;

3.女性假两性人,即兼有卵巢和部分男性生殖器官,但没有睾丸的人。




#如何探索自己#

我相信当你开始对自己产生好奇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思考性倾向、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了;它也确乎可以说是需要穷尽一生去探寻的事情。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小编在一路曲折前进之中也可谓是颇有感触。


小编曾经一直以为自己是异性恋者,从小到大心动对象都是男性,后来加入了多元文化社团,了解了更多性别和性取向方面的知识,才意识到自己其实也对女性感兴趣,并回忆起成长过程中也曾迷恋过多位女性,只是因为生活在异性恋主流的社会,所以自动忽视和压抑了这种迷恋。现在回想起来,我在青春期时其实就对男性和女性都会产生欲望,但总是理所当然地接纳自己对男性的欲望,而认为对女性的欲望是不正常的,故而下意识地克制了它,以至于现在不努力回忆都很难想起。如今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双性恋者,并接纳了自己的性倾向,我可以自由地对两种性别表达欣赏和爱慕之情,同时并不怀有罪恶感。

图片


如果你对自己的性倾向有疑问,不妨仔细回顾一下以往的感情经历,看看是否有出现过但由于社会规则而被你压抑在心中的记忆。另外,在遇到情感的困惑或失败的时候(例如“恋上铁直”、“遇到爱情骗子”、“被迫出柜分手”等),你也许就会开始想“我感情失败是不是因为我不是异性恋啊”,甚至无可奈何于是选择回到异性恋霸权的框架之中。但小编想说的是事实绝非如此!爱情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因此没有获得爱情或失去爱情有很多很多原因,但一定与性倾向无关!


性别认同上,最重要的是不断接纳自己的每个可能性。恭喜哦,当你开始探索真我就意味着你也发现“性别绝非二元”这个真相啦~事实上这个探索过程充满了无限惊喜与可能性,你只需要放宽心探索自己就好了。像我个人就几乎把顺性别女性、双性恋、跨性别男性、女同性恋、酷儿都流动了一遍,事实上到现在会觉得,除了我会在政治立场坚守女性立场之外,其他的性别标签都不重要了。


性别表达方面,请勇敢反思和尝试。我们已经被父权建构的服饰、发型、沟通方式等桎梏禁锢太久了,我们太容易听到“怎么说、怎么穿、怎么做是哪个性别该做的或不该做的”,却很少被倾听过“想怎么说、怎么穿、怎么做”。此时在某种意义上人的主体性不复存在,个体沦为性别刻板印象的身体展示——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和橱窗里的展示用人台有什么区别呢?而打破男权规制的审美体系、话语体系等一切体系,最重要的是发声,大声地、持久地、深沉地疾呼,是说我想说、穿我想穿、做我想做,展示出本就可以存在的可能性:来到这个世界怎么能不把可以尝试的都尝试一遍!


在探索的过程中,请一定记住,不要因为任何外界因素而将自己塞进一个让你感到不那么舒适的角色中。比如说:

>在明确自己同性取向的情况下,不要为了掩饰对同性的兴趣而强行和异性在一起。学姐听过很多类似的故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以暴露后的疾风骤雨般的战争来收场。你可能会因为欺骗行为,而被一个本可以成为朋友的人憎恶,你的同性倾向可能会被对方曝光,给你带来麻烦。但你也并不能责怪TA什么,毕竟是你有错在先的。这感觉糟透了不是么?


>在尚未明确自己性取向的时候,因为想要变得更独特而和同性成为恋人、或对同性恋人承诺自己同性取向的稳固性,都不是明智的做法。LGBTQAI+群体听起来(或看起来)也许很酷,但事实上这个群体真实地承受着来自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中的不理解,并且时常会面临不小的社会压力,因此是一个慎重的决定。同时,这位你可能很有兴趣的人,也是需要被你尊重的对象。希望你们能够诚实交流自己对亲密关系与角色(如果一定要有区分的话)的看法。


>尽可能地不要被父权制的思维所束缚,也不需要套用当下异性恋的恋爱模式,在亲密关系中一定分出某一角色(T或P,0或1),你都认同爱情不分性别了,还不能理解爱情不分角色么?没有必要去规训自己遵循既定的性别模式。这可能会让你和你的伴侣都感到被束缚。(关于亲密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请见CW原创研究 | 同性亲密关系中的角色)


>更不需要在意当下网络中时常能够见到的,类似“男生女性化不好”,“做受好丢人要做攻”,“T怎么能这么娘炮”等等奇奇怪怪的说法。这些无知的评论仅仅是暴露出当下社会性别不平等的问题:男性化的被认为强势与优秀,女性化的则被认为孱弱与次等——这些明明是不正确的男权社会观念,是否可能也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你的价值判断呢?要警惕哦~


理解自己,作为LGBTQAI+的身份与体验不是一个错误。你可以真诚接纳自己,并且在有可能的境况下,选择让你感到更能够“做自己”的环境。大多数时候这都会让你感到更舒适、更自在,当然也更有利于你的成长,包括身心健康,学习进步,职业发展等等。探索自己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这种美好也会深深感染你身边的人、群体和世界。


请记住,你展现出的真实的自我,是非常珍贵非常值得被爱的。你的选择与感受是值得被尊重的,但同时你也要尊重他人在性取向与性别认知(当然,以上都指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LGBTQAI+群体可能一生都在寻求理解与认同,何不从自己做起,尽可能让他人感到温暖,也让群体更有爱。

衷心祝福你能够在即将开始的新生活中,找到你自己,找到让你感到舒适的环境。


#Q&A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同性恋,也许我是双性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实性取向只是一个标签,千万不要太过纠结和固化了。因为,对于个体来说,只要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人就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请问对于男生没有情感渴求但是可以接受(并有过了)no-dick do爱,是否与我身为les的身份和原则相悖?有点苦恼(更像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但我是会否因此承受道德谴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实性少数不仅仅是一种标签,还有一种包容和多元的含义在里面。所以不用异性恋标签固化自己的同时,其实也建议不用les标签固化自己。满足自己正常的生理需求,又没有伤害到对方(需要明确对于发生关系的理解,不然可能会导致误会),是不会也不应该遭受道德谴责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被性别定式规训太难受了。每次尝试暴露真实的自己时,总会被他人讥诮的冷言浇灭希望的火花。恶意既来自亲近的友人,又来自陌生人。因此,越来越只愿一个人躲着,越来越社恐,越来越消极。怎么才能阳光起来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在说性别定式是应该被改变的,所以你不是一个人哦。你是对的,要坚定自己的想法。遇到对方的反驳,可以大胆和对方说理。如果自己做不到一开始就这样,可以通过一些锻炼,比如参加一些性少数议题辩论等,去锻炼自己表述性少数相关知识的能力。如果对方态度恶劣,可以完全不理会,因为不会尊重你的人也不值得你的尊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自己本来信教的同学进入大学后发现了自己的性少数身份,应该如何自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位同样信仰宗教的LGBT同学给出了如下建议:既然已经完成了自我发现,重要的事情就是自我和解与自我接纳。在这时,你可以先抛开教会与宗教文本,与自己对话,发现内心的诉求。在这一步完成之后,你可能依然对自身性别或性倾向在宗教中的阐释感到矛盾甚至恐惧,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情感。如果在这时你希望寻求宗教解答,你要清楚,很多关于「某宗教不接纳同性恋/跨性别」的诠释并非直接来自宗教原文,而是来自其他信教者,甚至来自文本翻译中的偏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彩虹青年自我探索 · 目录
上一篇彩虹青年自我探索 | 关于出柜(跨儿&无性吸引)下一篇彩虹青年自我探索 | 出柜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W多棱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